原创 (经济观察澳门三肖三码三期必开码)中国多省份GDP跨过万亿新台阶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王恩博)广东破1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浙江破9万亿元,河南、湖北破6万亿元,上海、安徽破5万亿元,新疆破2万亿元……
在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的同时,多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GDP)也完成了进阶。
截至24日,除山西外,中国其余30个省份均已完整或部分公布2024年GDP数据(广东仅公布预计GDP规模)。从增速看,目前有21个省份跑赢5%的全国水平。西藏同比增长6.3%成为领头羊,新疆增长6.1%紧随其后。
在5%区间,多个增速档位出现并列。如江苏、湖北、安徽、内蒙古、甘肃5个省份增速同为5.8%,山东、四川、重庆均增长5.7%。
以经济总量论,广东近5年连跨5个万亿台阶,以预计超14万亿元的成绩连续36年领跑全国。排名第二的江苏GDP规模达到13.7万亿元,即将冲击14万亿元大关。
排名第三的山东为9.86万亿元,距离成为中国第三个10万亿大省仅一步之遥。浙江以9.01万亿元首次跨入“9万亿俱乐部”。在6万亿一档,除四川(6.47万亿元)外,河南(6.36万亿元)、湖北(6.0万亿元)均为新成员。上海(5.39万亿元)、安徽(5.06万亿元)则在去年突破5万亿大关。
多省份2024年GDP进阶背后,“新”字颇为关键。一些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省份,正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优势。
以外贸大省广东为例,广东现代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罗学铭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该省依托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科技创新高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进而辐射带动珠江三角洲周边城市发展。这种区位优势增强了广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据统计,2024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9.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全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劲增43%,出口大幅增长41.4%。
一些中西部省份,也借助创新奋力追赶。甘肃“十四五”以来GDP连跨4个千亿台阶,2024年达1.3万亿元,同比增5.8%。这个西部省份受益于数字经济。作为“东数西算”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达5.1万P(1P约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国内过半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云集庆阳,集聚效应显现。
着眼2025年,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定下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其中,西藏目标为“7%以上,力争达到8%”,全国最高。
被官方寄予“挑大梁”厚望的经济大省中,广东今年增长目标为“5%左右”,江苏、山东瞄准“5%以上”,浙江、河南皆定在“5.5%左右”,四川预期增长“5.5%以上”。
从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看,扩内需是各地今年增长达标的重要政策支点。如北京明确,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福建提出,培育新型融合消费业态,支持鼓励网络消费;引进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
未来产业也成为拼经济谋长远的重点。浙江将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空天信息和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上海在部署今年工作时提及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
在各方看好未来产业催生新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赛迪智库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预计,今年中国未来产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将提速发展。(完)
“发病大增,即将进入流行期。”截至10月29日,吉林长春、河北邯郸、福建厦门等多地疾控发布流感流行提示。今冬明春,我国呼吸道传染病存在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
9。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服装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纺织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棉纺织业,打造国家优质棉纱生产基地,提高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能力。利用现有对二甲苯(PX)产能,打造炼化纺产业链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纺织服装和电子产品组装、鞋帽皮具、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升林果、葡萄酒、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加工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支持新疆承接东部地区出口导向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转移,通过整合中亚国家初级产品、欧洲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部件制造能力,打造亚欧大陆产业链合作的重要节点,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就业吸纳能力。依托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