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迎来“双向奔赴”新热潮。外国游客追捧的“China Travel(中国游)”和中国游客热衷的“World Travel(世界游)”,无疑构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感受东方古国的现代魅力,深度体验美食、“中国购”,跨境文旅消费呈现多元化趋势;也有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去到全球探索更远的远方,特别是小众免签国旅游搜索量飙升。

中国持续优化免签政策,打造便捷的支付、语言、出行环境,正吸引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华旅游观光、投资洽谈、探亲访友。

去年以来,中国宣布将享受免签待遇的国家扩大至38个;宣布在中国沿海省份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并新增7个邮轮口岸为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口岸;同时,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为240小时(10天)……

一系列政策在停留范围及停留时长上都做了调整,为入境游客游览中国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游山历水,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骑共享单车畅游老北京胡同,到重庆欣赏洪崖洞夜景,踏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远古文明的印记中穿梭体验……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外国人出入境11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1%;入境外国人中,适用免签政策入境3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2.7%。有网友调侃,假期出去旅游,挤的不是人山人海,而是“全球联欢”。

中国多地各类服务设施的优化升级,也让外国游客感到宾至如归。从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口岸各执勤现场为老幼病残孕等特殊旅客设置专用通道,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边检查验大厅24小时开放,让外国游客“即到即检”;从地方文旅推出240小时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到景区内多语种讲解导览,服务设施的优化升级让外国游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游”的便利和友好。

必须提到的还有中国愈加便捷的移动支付。今年“五一”期间,“Alipay+钱包”用户地铁出行量增长迅猛,用“家乡钱包”,无论是“一码通行”还是售票机买票,都能大大节省外国人游中国的出行成本。

火热“中国游”还带火了“中国购”。最近,全国推广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为国外旅客“中国购”提供更多便利,“来沪扫货”“老外拖着行李箱去义乌采购”等话题持续“出圈”。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上海、深圳、义乌等地的入境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38%、188%和60%。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银联、网联共处理支付交易234.39亿笔、金额7.64万亿元,其中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金额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4.86%、128.04%。

除了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华旅行和消费外,“五一”假期出境旅游也持续火热。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内地居民出入境577.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1.2%。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成为生活常态。国际航线的便利、免签政策的扩围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让出境游市场愈加火热。今年“五一”期间,短线游仍然主导着出境游市场。日本、泰国、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均是出游热门之选。

同时,出境游市场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为了吸引中国游客,各个旅游目的地正在简化有关签证流程并开展各种营销活动。第43届古巴国际旅游博览会、斯里兰卡旅游局2025年春季中国区巡回路演等多国推介活动密集举办;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南非、埃及、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也针对中国游客推出更多便利服务。

其中,签证便利是小众海外目的地“破圈”的重要助力之一。在旅行平台热度涨幅最快的小众国家中,免签国家占据六席。乌兹别克斯坦“五一”假期热度上涨124%,阿塞拜疆热度上涨131%。“阿塞拜疆玩法攻略”“高加索三国串玩路线”等成为近期旅游平台站内的热门搜索和高频咨询问题。此外,冰岛、匈牙利、希腊、沙特阿拉伯、挪威等“12小时飞行圈”目的地订单增速较快,预订量均同比增长超170%。

出境游也助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红利外溢。有业内人士分析,如今中国游客旅游经验不断丰富,对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品质有了更高追求,也更愿意为美好生活付费。比如,当前一地深度游需求明显提升,更多游客选择增加在单一目的地的过夜天数,放慢旅行节奏,沉浸式感受当地文化与风情。同时,游客对中文讲解、合规用车、酒店等境外目的地的旅游资源配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玩法上,当地团、纯玩团、小包团、私家团、半自由行等出游方式以及亲子童趣、闺蜜同游等主题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这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生活场景以及深度体验方式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市场带来暖意。全球旅游行业数据分析平台“Skift”3月份发表文章表示,预计到2028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将超过2亿,“世界各地的目的地都争先恐后地在这个不断扩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中国游”与“世界游”交相辉映、美美与共,这场永不停歇的全球对话印证:当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流动的不仅是人与商品,更是文明互鉴的智慧与共同发展的信念。(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