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16日电(刘越)当被问及用何种花来形容《雁回时》中的庄寒雁时,陈都灵几乎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洋甘菊。

“这是在苦难中开出的花。”

她轻声说,仿佛在跟某个看不见的灵魂对话。

这种并不起眼的小花,花瓣白得近乎透明,花蕊却藏着倔强的金黄——像庄寒雁被命运碾碎后依然昂起的头颅,也像陈都灵在106天的拍摄中“揉碎又重塑”的自我。

这个故事,要从“重逢”说起。

  《雁回时》剧照。受访者供图

角色淬炼

洋甘菊般的生命力

2024年7月,浙江横店暑气蒸腾,陈都灵在杀青的喧嚣中微笑。夏蝉冬雪,日晷垂向转过年来的阳春三月。《雁回时》开播,与“庄寒雁”重逢的陈都灵,获得许多观众的认可与爱意。

不同于她以往饰演的、被观众熟知的清冷系角色,庄寒雁的底色是灼人的——幼年背负赤脚鬼污名,成年后与至亲爱恨纠缠,在权谋漩涡中既要自保又要破局。这个被命运抛入深渊的女孩,没有主角光环,没有天降救赎,有的只是在烂泥里扎根的倔强。

“她不是手握爽文剧本的常胜将军,而是被苦难反复淬炼的普通人。”

陈都灵常常被庄寒雁那种“溺水者自救”般的生命力触动。尽管拍摄节奏紧张,但监视器前的观摩、深夜对剧本的反复推敲,都成为她与角色对话的私密时刻。

  《雁回时》剧照。受访者供图

最令她难忘的甜虐交织,是与母亲解开心结后向命运“偷”来的半刻温馨,是和傅云夕牵手跑过铁花漫天纷飞的桥岸,是独自攥着匕首质问生父的单薄背影……

“最甜的一场戏,是庄寒雁救回母亲后,两人终于卸下心防,像普通母女般分享少女心事。她短暂地做回了17岁女孩,那种纯粹的幸福特别动人。”

陈都灵回忆着与前辈共同沉浸的瞬间。围读剧本时,喻恩泰与温峥嵘即兴演绎“夫杀妻”片段,让全组震撼;与王艳对戏的“掐脖子”桥段亦令她难忘,“艳姐鼓励我‘丢掉顾虑真掐’。”

让她触动最深的是温峥嵘,“记得有一场闪回戏,她完全沉浸在角色里,被剑划伤也全程投入。前辈们对每个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真的让我很敬佩。”

剧中“修罗场”层出不穷,戏外剧组氛围却欢乐多多。陈都灵形容自己是乐于做“e人玩具”的“i人”,“嵘姐(温峥嵘)一来片场就带动所有人嗨起来,现场气氛和谐,身处其中我也很开心。”

  《雁回时》剧照。受访者供图

出道十年

扎根到抽条 重逢与蜕变

“当时拍摄比较紧张,没能够跟大家聚会,我觉得挺遗憾的。但我相信,未来的我们会再次重逢。”

对陈都灵来说,“重逢”,是个美好的词汇。

每次杀青,她都百感交集:与角色告别就像送别一位至亲,你曾与她共享喜怒哀乐,却不得不接受短暂的分离。这种分别带来的怅惘,在作品开播时会转化为重逢的忐忑与期待。

“就像带着老朋友见新朋友,既希望被认可,又难免紧张。”

这份对 “重逢” 的温柔期待,不仅存在于角色与观众的相遇中,更悄然贯穿于她从素人到演员的十年蜕变里。

2012年,陈都灵顺利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飞行器制造与工程专业;大一时期,她以一张证件照拿下了某评选大赛的冠军,意外走红网络;2014年,大二在读的她被饶雪漫和苏有朋一眼看中,与欧豪、杨洋、马思纯合作电影《左耳》,饰演女主角李珥。

“上帝做证,我是一个好姑娘。我成绩优秀,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尊敬长辈……”2015年的影院大银幕上,一张清丽倔强的脸直直撞入观众的眼帘。那一年,陈都灵22岁。

因《左耳》意外闯入公众视野的懵懂少女,如今已能在横店的深夜从容谈起“入戏”与“抽离”。从青春校园到古装权谋,从民国闺秀到仙侠修士,当多数人还在惊叹她成功从学霸转型演员时,陈都灵已着手“扩大舒适圈”的下一命题。

  《雁回时》剧照。受访者供图

由素人演员到扛起“3万热度值”的大女主剧,陈都灵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的敬畏心。当被夸赞台词进步时,她直言仍在学习路上:“对于我来说,没有觉得特别突飞猛进,可能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还在表演这条路上学习和进步当中。”

面对网友“天选古人”的赞誉,她将功劳归于剧组的考究,“一个非常考究、有匠心精神的剧组所传达出来的古韵是会让观众感受到的。再加上最近几年我有很多古装角色播出,非常感谢观众对这些古装戏的认可。”

出道十年,回望来时路,从正在扎根的植物,变为能抵御风雨的乔木,陈都灵将成长归因于自信的建立——不再被外界声音左右,而是专注于脚下的路。

“我觉得现在的我比10年前的我更自信了。更加有自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应对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陈都灵写真。受访者供图

烟火修行

戏里戏外皆人生

“遇到某些约定俗成,但自己又不认可的规则如何应对?”

“不认可的规则不必对抗,远离就好。”

十年演员生涯教会她的,是保持续航的智慧。

“在高强度的拍摄当中,我不算是特别有松弛感的人。”

陈都灵的减压方式是吃东西,“因为累的时候,或者感觉到冷的时候,吃东西是一个能够保持基础能量的方式。拍戏是一件挺需要能量的事情。”

谈及美食,她最想安利给粉丝的“黑暗料理”当属“烤蚕蛹”——虽然看着让人直摇头,但爱好者们都说它好吃高蛋白,想推荐给粉丝们试试;至于火锅秘籍,她则笑称自己是“随意派”:“吃火锅我喜欢原味,顶多加无菌鸡蛋蘸料。辣锅的话,就是油碟和麻酱的抽象混搭。”

镜头外的陈都灵,有着与荧屏形象奇妙反差的烟火气。随性与认真交织的生活态度,使得“内核稳定”成了观众赋予她的标签。但陈都灵坦言,自己也曾经历内耗期。

  陈都灵和她的“洋甘菊”。受访者供图

“其实我可能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坚强、稳定、理性。真实生活中的我也会面临情绪波动,会有内耗的时刻,也会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工作节奏高度紧绷的状态下。但我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

她给出独特的比喻:当情绪涌来时,暂时将其收纳进一个“情绪抽屉”里,先专注思考“此刻应该做什么”,让自己快速回归到熟悉的理性状态。

“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接纳情绪的存在,但不让它过度干扰我的节奏。学会消解情绪,再在复盘中成长。”

那些暂时封存的情绪,与玻璃瓶里未竟的愿望,最终都化作滋养演员生命力的独特配方。从青涩新人到成熟演员,陈都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被定义”到“自我定义”的蜕变。

当镜头合上,戏外的故事仍在继续。杀青那天,陈都灵怀抱“无尽夏”微笑走向粉丝。一团团绽放在盛夏的蓝紫色小花,以“团聚和美好”的寓意,恰好串联起演员与观众、角色和自我之间跨越时空的羁绊。

  陈都灵与“无尽夏”。图源陈都灵社交媒体

“想通过这束花告诉粉丝朋友们,希望大家的未来能像‘无尽夏’的花朵一样光明璀璨。我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给予彼此正能量的相聚。”

站在十年节点回望,陈都灵对重逢有了更开阔的注解。或许正如洋甘菊的倔强,与无尽夏的热烈,真正的相遇从不在离别时终结,那些被梦想点燃的星火,正在等待下一场盛夏的重逢。(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