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化征程愈发受到瞩目。

2025年1至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17.5万辆和10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0.8%,前4个月产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从“产品输出”到“产业输出”的质变轨迹,无疑是中国汽车出海崛起的有力佐证。

但直面全球竞争,中国汽车行业并非没有隐忧。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电动车健康发展不能被资本过度裹挟,求是才能让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接受采访

当下,汽车领域的“价格战”从开年便打响。据乘联会统计,2025年1月至2月,共有28款车型降价,其中新能源车达20款。4月的最新数据虽显示直观的降价价格战稍显温和,但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层出不穷。

魏建军对此深有感触。自去年起他便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行业这方面的忧虑,指出靠补贴堆销量、靠低价抢市场的模式走不长远。本次采访中他再度直言:“特别珍惜现在快速发展的三四十年,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践行者,也是想做捍卫者。”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价格竞争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费者,能激发市场需求、加速汽车普及,但随着产品价格持续被压缩,车企利润乃至整个行业利润都受到严重挤压,对行业长远发展构成威胁。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已连续三年低于整体工业利润率水平。企业利润空间若继续被挤压,将更加限制研发投入,使得产品同质化愈发严重。

魏建军进一步提出,低价竞争也会在海外市场埋下信任危机的种子:“中国企业要重视在海外消费者中塑造中国汽车产品性能、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良好形象,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若是15万的车半年后就卖10万,中国品牌汽车在海外该如何发展?”

研发撑起产品生命

在魏建军看来,拒绝恶性竞争,因为汽车是关于用户生命安全的产业。

“车企尊重资本,但造车不能过度资本化。”魏建军提到,他对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并不悲观,但是新能源电动车的健康发展不能过度被资本裹挟。

在他看来,健康的商业模式需要赚到钱、有利润,有造血能力,能持续投入研发,才能得到发展。但现在有些主机厂在追求市值、抬高股价方面下的功夫太大。

技术研发是长城汽车反资本裹挟策略的一大支柱。

2024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达104亿元,占公司销售额的5.2%,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大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魏建军坚持认为“研发预算不设限,不以预算上限为约束,而是以‘技术成果转化率’为核心指标。”

魏建军尤其看重将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例如,在能源路线上,长城汽车坚持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用户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他曾特别强调小型电动车的城市适用性:“电动车应转向小型化城市用车,我们的小型电动车有很多机会走向全球。”

这种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研发战略,让长城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如今的长城汽车凭借技术实力实现了产品溢价,达成了“投诉率低于行业均值21.3%”的正向反馈,实现了“用户为耐久性买单”的良性循环。

诚信筑起品牌长城

“把车做好,良心上才能过得去,这是我分内的事儿。”尽管常常以爱怼人、不好惹的态度示人,但访谈中魏建军这句朴实的话语,才是道出了他“敢说敢言”背后的“人间清醒。”

魏建军在汽车圏有35年的从业经历,称得上“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2025年,长城汽车投入5.1亿元,建立了占地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多角度碰撞试验室,这也是亚洲最大的安全试验室,可以对复杂交通事故场景进行研究。将碰撞测试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大众面前,长城展示的不只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份对用户放心驾驶的郑重承诺。

魏建军表示,长城汽车一直秉承用造长城的耐心造车,坚守底线,坚持中国人的长期主义,践行对国家、对社会、对用户的诚信和信誉,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对行业的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