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三乙火箭将保持高密度发射 2今日买特马025中国航天值得期待!
今天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也使2025年中国航天发射任务取得“开门红”。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轨航天器,今天发射的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就是一颗高轨卫星。长征三号乙是我国首个单一型号完成100次发射的运载火箭,曾助力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任务的实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覃艺:这次发射任务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的2025年开门之战。型号研制队伍采取了40多项的保成功加严措施,充分做好准备,确保这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据介绍,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今年将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完成小行星探测等十几次重大航天任务。
“黑灯工厂”昼夜不停
适应高密度发射
今年长征系列火箭将继续保持高密度发射,因此,火箭的生产也要跟得上节奏。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黑灯工厂”,火箭的“方向盘”等关键部件正在加紧生产。
“黑灯工厂”也叫智能工厂,因车间内的机器采用人工智能管理,可以自动运作、不需要灯光照明而得名。
在这里,工人们将预装好的工件和托盘放在工作站,不用有人全程跟产,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大部分工作均由机器自动完成,最终成品像复制粘贴一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张红超:这台设备现在正在开展的是机械手的自主换装工作,它会把加工完的零件放到工作站,然后再取一个零件放在机床的工作台,机床工作台的定位精度能够达到微米级。
张红超介绍,伺服机构作为火箭不可缺少的器件,必须保证足够的产能,才能满足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密度的发射需求。而在整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样的智能化“黑灯工厂”还有很多。
嫦娥七号研制进展顺利
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今年,探月四期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的研制工作也将稳步推进。
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北京和安徽两地联合开展嫦娥七号科普载荷的研制工作,这个载荷的创意来自长沙的小学生们,它将和嫦娥七号探测器一同前往月球南极,尝试利用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实现旗帜在月球上飘扬。
如果计划顺利,这将是第一面在月球表面飘动的旗帜。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天柱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建立青少年对我国航天事业的了解和认知,并激发他们未来从事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情。
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此外,科研人员目前还在推动后续嫦娥八号以及国际月球科研站等任务的论证工作。
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张天柱:我们的目标是想建立一个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建成长期自主运行和短期有人参与的可持续、可扩展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在2035年左右想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中国商业航天一派繁忙景象
除了国家队的任务,2025年,我国的商业航天也将非常繁忙。新年伊始,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公司已经忙碌了起来。
在位于浙江嘉兴的蓝箭航天火箭制造基地,研制人员正在厂房中组装和焊接火箭舱段,这些舱段将用于今年计划实施首飞的朱雀三号。
蓝箭航天嘉兴火箭制造基地装焊一组组长 胡少雄:2025年大家干劲十足,每天加班加点,有的工位进行两班倒,为了任务圆满完成,希望2025年朱雀三号首飞成功。
今年,我国多型商业液体火箭将要首飞,卫星互联网、商业遥感等星座还将大规模部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银河航天抓总研制的大气探测遥感卫星正在进行测试,计划在今年1月实施发射。
(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李宁 陶嘉树)
我记得去年3月抵达日本履新时,日本媒体在机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努力维护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因为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近一年来,我怀着这样的信念和愿望,同日本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努力推进中日各领域交流合作。对于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我始终主张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妥善管控处理。这不仅是过去两国关系重建发展的宝贵遵循,也是未来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中国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汽车行业是比较好的例子。你提到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整体上看,日本在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日本车企本土生产、对外出口的汽车数量和海外生产的汽车数量总和超过2000万辆。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2023年出口的522万辆汽车中,新能源汽车177万辆,同比增长67%。而在中国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9万辆和9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份额将达到1/3。中国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在自动驾驶、车机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也“科技感”十足。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聚集增多,要增强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