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紫领”如何缓解智能制造企业人才之“管家婆一码一肖最准资料最完整渴”?
介于“蓝领”和“白领”之间,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技术创新能力——
“紫领”如何缓解智能制造企业人才之“渴”?
工人日报记者 陈曦
阅读提示
介于“蓝领”和“白领”之间,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这一群体被称为“紫领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到2035年“紫领人才”或超3100万人。
无人化的AGV(自动导向车)“闲庭信步”,娴熟地将电动机、密封条、螺栓等上千种零部件运送至相应工位;几百台焊接机器人挥舞手臂、火花四溅,焊接工艺自动化率达到100%;工位一体机“严阵以待”,实时监测各环节的生产进度和精度,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失误……
走进某新能源车企北京工厂焊装车间,一种科幻感油然而生。该工厂“80后”设备管理工程师李杰穿梭在一台台设备之间,仔细查看运转情况。“随着生产线越来越‘聪明’,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而我的工作,就是对智能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保养,确保他们‘健康’上岗。”李杰说。
如今,像李杰这样的一线技术人员被称为“紫领人才”。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紫领”是介于“蓝领”和“白领”之间的职业群体,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坐标”
“数字化重塑了造车行业,也给我们打开了更大的舞台。”从烟台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李杰曾在传统主机厂工作多年,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改变感受颇深。
李杰举例称,在传统模式下,当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很难精确找到症结所在,这让技术人员十分挫败。而现在,在云端质量监管平台上,只需抓取设备运行的几个参数,便能迅速发现漏洞、开展攻关。“工作内容更丰富了,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得益于本科的学习和持续的积累,李杰很快就适应了这座智能工厂。而在该工厂北京智能制造基地负责人王垒看来,李杰也代表了公司最需要的一类人才。“我们的产品和生产线都在持续更新迭代,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日常的生产作业技能外,还要掌握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现场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王垒说。
“‘紫领人才’日益受到重视,是因为本轮科技革命改造了传统的生产场景,从而对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王天宇向记者表示,在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要向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转型。而“紫领人才”,就是转型的排头兵。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表示,“紫领人才”是工作内容革新的承接者、AI赋能中的优势群体、自动化与数智化浪潮下的进化者,通常具备四个典型特征:以生产一线为主要工作场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并拥有相对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在车间一线当创新“尖兵”
“从工作内容角度而言,不同于进工厂等于拧螺丝的刻板印象,作为‘紫领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技术,兼顾生产与研发。同时,技术员也是连接一线生产经验与先进技术知识的纽带,在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李育辉说。
去年,李杰在工作中发现,车间的APC自动积放输送设备故障率很高,经常导致生产中断。探查后得知,原来是设备运转过程中,尼龙导向条很容易被卷进链轮。经过一番摸索,李杰“捣鼓”出一个机械的阻挡机构,在链轮的端头增加阻挡罩,将其与导向条隔开。“这个零件解决了车间39台APC设备的停机问题,为公司减少了损失,已经成功申请专利。”
在位于河南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化设备也贯穿了生产的各个环节。“不到3分钟,就有1台东方红拖拉机从这里下线。”该公司装配车间班组长高斌感慨道,进入公司多年来,从最初的“地摊作业”到如今全自动的半轴总成装配线、后盖总成装配线,生产一步步走向“智造”,自己也从技术工人,变成了熟练操作智能设备的“数字工匠”。
数字化改造降低了劳动强度,高斌开始有精力琢磨一些技术难题。作为车间“劳模工作室”的一员,高斌和团队正在研究如何提升拨叉装配的质量和效率。“拨叉是拖拉机变速箱里用于换挡的重要零部件,装配品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在拖拉机的性能上,很有研究的价值和空间。”2023年,由于在生产和技术创新中的出色表现,高斌被公司评为“年度劳模”。
对于“紫领人才”,很多企业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王垒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车企为“紫领人才”打造了双通道发展路线,可以晋升为更高级别的技术人员,例如工程师、技术专家;也可以选择走上管理岗,成为工段长、经理等。
多方协力破解“紫领”供不应求问题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预计到2035年,其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各地近年来发布的急需紧缺职业目录中,不少职业与制造业相关,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等,“紫领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对于这一点,王垒也有所体会:“智能制造时代,能够‘驾驭’机器的高技能人才成了‘香饽饽’,各家企业抢着要。”他告诉记者,目前,该车企对整车测量、智能软件管控、车辆质量控制等领域的技术人才需求量很大,一直存在用工缺口。
那么,缺口该如何补上?王天宇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主导作用,重视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让职业教育跟上技术和产业变革。另一方面,企业也有责任为传统的“蓝领”产业工人提供学习机会,增强他们对数智化生产线和新工具的适应能力。
“可以期待的是,未来将有更多大学生抓住机遇,凭借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成为手脑并用的‘紫领’精英,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王天宇说。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根据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诺如病毒在腹泻病患者中检出率居首位,是冬春季腹泻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诺如病毒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一般10月到次年3月为高发季节。
至2月29日收盘,上证综指涨1.94%,报3015.17点;科创50指数涨4.68%,报807.71点;深证成指涨3.13%,报9330.44点;创业板指涨3.32%,报1807.0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