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推进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如何破解(法治头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超大城市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场域。提升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应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北京市海淀区围绕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法、找思路、找机制,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新范式。
——编 者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当前,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些都是对基层治理困境和问题的描述。超大城市人口多、规模大、密度高、流动强,群众之间价值多元,通过形成共识实现集体行动的成本高,这也使得基层治理难度加大。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占地430.77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街道和7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教育、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海淀区是一个典型的超大城市区域,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聚集的区域,科技创新成果多,历史和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新型就业群体较多,青年人群较多,人群素质比较高,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社会安全、参与社会治理的需求较多。
如何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近年来,北京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接诉即办”,针对市民诉求快速回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和主动治理,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举措,进一步夯实了超大城市的基层基础。
从2023年开始,海淀区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推进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切实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最终形成“党建引领、大家商量着办、围着基层转、共建美好家园”四位一体的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样本。
党建引领
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优势
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
街道、社区党组织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好引领、协调作用?“党建引领”如何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超大城市需要率先破题。
2018年以来,海淀区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了596.96万件群众诉求。如何降低诉求总量,提高诉求办理质量,是海淀区基层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淀区从基层治理面临的难题出发,探索“党建引领”的实施路径,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短板,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动更多诉求在基层解决、让群众自己解决,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甘家口街道潘庄社区三虎桥南路8号院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产权单位是一家央企,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内有三栋家属楼共计182户。小区建成时间较早,未采取封闭化管理,城市道路穿插,街巷较多,物业管理基础条件较差。
“社区环境卫生太差了!”
“设施设备维护也不及时。”
…………
由于对物业服务质量不满,小区里的居民很是抱怨,物业费缴费率低至24%。2024年初,物业因合同到期计划撤出,小区又面临无物业管理局面。
难题该如何破解?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好党员楼门长,建立“党员楼门长工作室”,发起“楼门议事会”,最终转变居民观念,推动物业引入,提供优质服务,居民物业缴费率达90%以上。
海淀区重视发挥“制度引领”的作用,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党的领导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发布《海淀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实施方案(试行)》《海淀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改革措施》……海淀区以制度形式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不同治理事项的运行程序。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制度措施为基层党组织和各类治理主体提供了工作指引,提高了治理效能。
海淀区在用好“组织引领”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任务引领”,从社会工程视角推进基层治理。组织引领的核心是形成街道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门党小组和党员先锋户等“五级”组织动员体系,有效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任务引领”则是围绕着“大家商量着办”“围着基层转”“共建美好家园”等不同改革模块,通过建立“痛点库”“商量库”“骨干库”和“经验库”,切实形成深化基层治理改革的51项具体措施。
通过“党建引领”协调多方利益,化解矛盾,激发内生动力,真正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大家商量着办
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实施路径
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
海淀区切实通过“大家商量着办”来推动基层治理系统性、深刻性和全面性变革,实现基层社会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大家商量着办”是一种沟通、对话和谈判的协商关系,强调平等主体之间通过共识来推动问题解决,既体现在规则的协商中,又体现在方案的协商中,最终是要让人民生活幸福。
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建于1993年,由3个物业管理公司分别管理,是一个典型的多产权老旧小区。住户数为829户,车辆500余台,停车位230个,随着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矛盾日益突出,居民对改善停车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停车难问题如何缓解?社区党委通过“大家商量着办”找到了解决钥匙。
“建议推动成立停车自治管理委员会,探索通过协商实现停车管理的自主治理。”在多次召开协商议事会征集民意后,碰撞出了好点子。
有了自管会这个抓手,很快就有了变化。自管会成员和停车管理员开展专项整治,清理道路乱堆乱放物品及僵尸车辆,同时,按标准下限压缩车位宽度,结合小区空间布局,设计车位角度重新施划,新增车位33个。
还能不能再向外要资源?自管会又与周边商务楼宇及周边单位建立错时共享机制,新增共享车位50个。此外,自管会还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配合区交通委,为符合“五证合一”(指房产证、户口簿、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五证信息一致)条件的居民办理路侧停车认证,新增路侧车位45个。
这些举措实现停车资源多元化拓展,为自主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自管会在“大家商量着办”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一户一车+购房优先”的车位分配制度、“车位回收+动态分配”车位管理制度、“固定+轮转+临时”车位分类收费制度、“透明监管+公益反哺”收益管理制度等规则系统,调节业主、租户等不同群众的车位需求,实现了老旧小区停车资源的有效治理。
在《海淀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实施方案(试行)》中,进一步明确了“大家商量着办”的商量主体、商量形式等内容,使得“大家商量着办”具有可操作性。在《海淀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若干改革措施》中,进一步提出深化“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夯实基层议事协商基础,提出了7项具体举措等内容。
“大家商量着办”切实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停车管理、物业管理、共享空间等难题,让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围着基层转
量身定制大抓基层的施工图纸
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海淀区提出基层治理需要“围着基层转”,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眼睛向下和脚步向前,避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助推基层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
学院路街道大院大所集中,其中石油大院始建于1953年,1969年之前为八大院校之一的“石油学院”所在地,随着石油学院外迁、国家部委改革、企业改制等变迁,石油大院慢慢变成了“大杂院”,院内有多家单位和2个社区。
该大院中部偏西地区属于多重权属、管理死角区域,随着各单位的搬迁调整,公共区域建筑年久失修,违法建设现象严重,公共服务功能缺失的矛盾日益凸显,居民群众对于大院改造的呼声很大。
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地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平台作用,探索“治理主体一核多元、治理机制精准有效、社会组织活力迸发、群众力量广泛动员”基层治理路径,充分调动4家产权单位积极性,召开石油大院街区“吹哨报到”恳谈会,建立驻石油大院单位信息沟通机制,商讨解决共同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
通过“反复式商量”,街道引导各方形成共识,拆除院内违建550平方米,在石油大院西门平房区域打造由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养老空间、美食空间、便民空间和街区工作站构成的“六空间一站”,引入专业社会机构,采用“免费+部分低偿”模式,为各个年龄段举办党史学习、京味文化、曲艺戏剧、民俗活动、创意美术等多种活动,并提供托育、养老、餐饮、洗衣、家政等专业便民服务。
2024年4月发布的《海淀区委常委会带头落实“围着基层转”的十项工作措施》,从务实精简会议活动、简化调研接待安排、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等方面提出举措,进一步为基层减负和整治形式主义。
共建美好家园
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感可及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海淀区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的过程中,将“共建美好家园”作为基层治理的目标,强调以群众居住的社区空间为载体,通过“大家商量着办”来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实现让人民生活幸福的治理目标。
西三旗街道育新花园社区,始建于1993年,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居民楼53栋,总户数5032户,总人口17430人。育新花园属于超大型社区,院内拥有育新幼儿园、育新学校(小学部)、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西三旗第一社区警务工作站、养老公寓等单位,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教师、医生等各类主体,参与社区议事、开展文娱活动等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社区面临着公共空间短缺的矛盾,制约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街道经过调研,发现育新花园38号楼活动中心一层总占地面积达1152平方米,原主要用于社区居民打乒乓球活动,但因产权单位缺乏管理,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活动空间安排也不合理,居民意见较大。
为提升活动中心的利用效率,社区党委积极对接产权单位,实行“公益共建”模式,由产权单位免费提供场地、负责水电,由社区利用党群服务经费装修改造,负责后期规划管理。
社区党委邀请区、街道职能部门、育新物业、统战联谊会、居民代表等多方人员,召开“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会议,按照居民需求和习惯,建设6间多功能教室和1个活动大厅,设置党建学习区(统战之家、红谊协商议事厅、党员活动室)、文化生活区(同创墨轩、同心书苑、同声雅筑)及综合活动区,打造多功能厅,用于会议、演出、展览等活动。同时商议将乒乓球场地整体迁移至育新体育馆,保障居民运动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在2024年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村)治理能力共建美好家园的实施方案》中,海淀区围绕改善社区(村)环境品质、秩序品质、服务品质、文化品质和安全品质等任务,提出了切实增强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充分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持续提升协商议事工作效能、不断扩大基层治理社会力量等治理举措。
海淀区进一步将“共建美好家园”细化为“八进社区”,即“教育进社区”“文化进社区”“养老进社区”“安全进社区”“美化进社区”“法治进社区”“数据服务进社区”“健康进社区”等。
当前,海淀区重点开展“四季焕新 扮靓家园”行动,通过一季一主题、一季一重点、日常工作贯穿全年,全面提升全区29个街镇662个社区(村)环境、秩序、服务、文化和安全品质。
通过“党建引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大家商量着办”激发基层群众的活力、参与基层事务内生动力,通过“围着基层转”促进各级治理主体眼睛向下、脚步向前和深入一线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共建美好家园”实现凝聚共识、目标牵引和让人民生活幸福,夯实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海淀区的实践,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李文钊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