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赛场上,常州的梗有很多。

因一球未进,积分排名垫底,城市的名称笔划从“常州”到“吊州”,再一路瘦身只剩“州”字。

或是因为绿茵场上的表现,6月29日,常州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作为一项业余赛事,常州在足球场上的表现被网友调侃不争气,但在经济上,常州却在闷声发大财。

据“常州发布”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常州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473.2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苏南第一。

其中,民营企业表现优异,同期进出口927.1亿元,增长22.6%,增速高出全市整体9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关键力量。

跟“苏超”赛场上排名倒数第一不同,外贸出口的这个“第一”是常州经济实力实打实的体现。

外贸赛场的“第一”,靠什么跑出来?

其实,从近年来经济表现来看,常州外贸增长强劲,绝非偶然。

其中,产业厚度,决定出口高度。

拿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跟深圳、上海、合肥、武汉这些高歌猛进的城市相比,常州多少显得有些低调。

然而,这份“低调”之下,蕴藏的是国内较为完整、颇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

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768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50%,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

在电池领域,早在2015年,常州市金坛区就斥巨资引入了中航锂电项目。此后经过重组、改造、培育,最终将中航锂电培育成电池巨头。

2024年,常州正式获授工信部“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这些都为常州汽车行业出口打下了根基。

拿比亚迪来说,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常州基地累计下线新能源整车7.8万辆、增长超80%,外销超60亿元、增长236%。

自古以来,对外贸易的兴衰,改变了众多中国城市的命运。与其争论谁是“南哥”,把产品卖出去才是王道。

值得留意的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出口只是常州外贸增势迅猛的一角,布局多元市场才是常州外贸强势突围的重要依仗。

这在另外一组数据上得到体现。

据常州商务部门的统计数据,1-5月,按全业态统计,常州跨境电商进出口达128.4亿元,同比增长46.7%,占外贸比重提升至8.7%。

背后原因,除了相关企业积极布局海外业务外,也跟常州力推的“跨境电商+产业带+海外仓”模式密不可分。

截至2024年4月,常州企业设立的海外仓分布于美国、法国、德国、越南、阿联酋等十多个国家,海外仓总面积达60.8万平方米。

广泛分布的海外仓网络,不仅大幅缩短跨境物流的时效,更通过本地化的库存管理,帮助常州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构筑起独特的“近场优势”。

从深层次的角度看,不禁让人发问:常州外贸突围的动力从何而来?

民营经济是常州外贸发展的最大底气。2024年常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9.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赛场上的得失,并未掩盖这座城市在经济舞台上的光芒。

2023年,常州GDP破万亿之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常州是GDP过万亿城市中常住人口最少的城市。

当网友的调侃还停留在球场比分牌时,常州的经济引擎早已轰鸣着驶向海外,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期中答卷。

(“三里河”工作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