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向新转,要打对“方向盘”(现场评论)

——向转型要活力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怎样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怎样为城市注入新活力?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资源型城市转型,谈方法、话经验、寻动力,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力量。

——编 者

转型发展不是“什么火,做什么”,而是“适合什么,做什么”。不盲目追“风口”,找准“接口”,用好独特禀赋、产业优势,就能水到渠成、铺好新路

到山东枣庄采访,出高铁站,乘网约车。听说笔者来了解锂电产业,司机师傅来了兴致,路过街边新建的充电桩停车场时,也不忘踩脚刹车,让多看几眼。“以前加煤,现在充电,咱这方向盘转得对咯!”师傅的感慨,朴实中肯,也是枣庄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枣庄市档案馆,一张1956年的老照片格外醒目:蒸汽机车喷着白烟,满载“乌金”驶向全国。枣庄,曾因煤而兴,煤炭年产量最高时占比超过山东全省七成,相关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一度达80%以上。伴随资源开采,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凸显。2009年,枣庄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想转型,往哪转?枣庄锚定锂电新能源产业方向,用行动给出答案: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老树发新芽”。

因地制宜是最优解。选择锂电,源于其与枣庄自身优势的精准耦合。枣庄的煤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与锂电产业链存在天然的衔接点;建材、化工等企业可提供石墨、电解液溶剂等原材料。枣庄高新区的一家企业里,经过高温膨化密炼,纳米材料被应用于柔性石墨双极板加工。“过去,石墨材料主要做耐火砖;如今,含‘新’量更高的石墨双极板,直接供应锂电池工厂。”企业负责人说话间,标有“锂电专供”的货车缓缓驶入装货区。如今,枣庄锂电产业本地原材料配套率超六成。转型发展不是“什么火,做什么”,而是“适合什么,做什么”。不盲目追“风口”,找准“接口”,用好独特禀赋、产业优势,就能水到渠成、铺好新路。

找对路,怎么干?产业协同是关键。枣庄的一家材料企业,之前是从煤炭里提取化工产品。枣庄发展锂电产业后,这家企业主动加强多方合作、科技攻关,从化工产品中提炼制造锂电池所需原材料,布局新建锂电隔膜材料、电解液溶剂材料、电解液添加剂材料等项目,为产业下游动力电池提供高端材料支撑,延伸了协作链与产业链。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混搭”,在枣庄渐成风尚。主攻肥料的鲁南化工,进军锂电池原材料领域;矿山装备制造企业,研发防爆锂电池单轨吊机车……得益于传统产业与锂电池产业协同发展,枣庄锂电新能源链上企业超过270家,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以上。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的“基因重组”,让一批企业少了转型阵痛,在协同中渐次开花结果。

发展转型不仅要通向产业升级,更得增进民生福祉。上午7点,王师傅驾驶一辆纯电动网约车驶入“光储充检”智慧驿站。这家驿站,整体采用全功率柔性智能充电堆,可根据不同车辆需求智能分配充电功率,价格实惠,方便快捷。王师傅指着方向盘前的显示屏说:“充满电跑一天,电费比油费省一多半!”在枣庄,这样的新能源网约车和公交车超过1000辆,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5万余吨。这些穿行在城市脉络中的新能源汽车,用一种可感可及的方式,让市民共享城市转型带来的便利与舒适。

“选择枣庄,必有厚‘锂’”。一座城市的转型背后,是产业向新开拓,是业态以新布局,是群众共享福祉。抓住机遇,敢闯实干,打对转型发展的“方向盘”,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作者为本报山东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09 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